Search

《投射者的職場問答—1:關於等待邀請,現在我這麼做》

自從知道自己是個投射者,...

  • Share this:

《投射者的職場問答—1:關於等待邀請,現在我這麼做》

自從知道自己是個投射者,對於過往的遭遇,終於鬆了一口氣,隨之而來的,卻是更大的疑惑,感覺無所適從又動輒得咎,卡在投射者的人設裡,尷尬地等成了一攤泥。

因為,所有人都會告訴你:投射者的人生策略,就是要等待邀請,而且是正確的邀請。我第一次看到這個策略的時候,覺得就像在看我自己曾經寫過的高大尚提案,看似很有道理,其實什麼也沒有說。

後來我有點明白,關於「答案」,是沒有人能告訴你的。這是你的人生,好歹要自己開機run data,才能de-bug。所以,這個高大尚的人生策略,要實踐、甚至衝撞,最後才會懂得。

關於人類圖,我還是太嫩的菜鳥,遠談不上進階分析。這些日子,我以職場為田野,做了一些神農試驗,當成是給自己的隨堂小考,也寫下來歡迎大家參考。這份自問自答,不見得是每位投射者的正解,正解可能根本不存在,我們反覆試驗推演而來的理解,對於人生,或許就十分足夠了。

Q:職場上怎麼可能老是「等待邀請」,要怎麼開始這個策略?
A:我相信大部分的投射者,都曾在這個題目上血流成河,光這一題,我自己就鬼打牆了十幾年。的確,「邀請」很籠統,令人難以想像,但如果換個重點音節,一切就會具體一點,試著把「等待邀請」的字串,拆解成「等待」、「邀請」兩個單詞,重點是「等待」,「邀請」先放一邊,一次解決一件事。

問題又來了,「等待」不會比較好操作啊?我昨天在社群上看到同為投射者的滿腔哀怨:「投射者就是要等死」,空等然後等到死就對了? 這個疑問,我後來回到自己的能量場去實驗,特別是那些空白中心,從制約來反推「等待」代表了甚麼?我歸納出來的小結是,「等待」=「沉得住氣,不隨便出動或承諾」=「釐清、釐清、再釐清」=「適度沉默」。

舉個例子好了,意志力中心與根部中心的空白,在我身上的作用機轉是這樣的:身為後援溝通團隊,我時常聽取眾多前線單位的現況和挑戰,每當我接收到困難度十足的陳述,便能感受到心臟亂跳的興奮感,以及根本不存在的腎上腺素直衝腦門,腦中的聲音說的是:「好,收到,我會證明這件事情能被解決,你們會看見公關的價值。」以至於我根本忽略主講者的原意,事情的確總能被解決,但有時覺得自己被巨大的虛無感吞噬。

後來我換了一個方法,當面臨brief或討論的會議,我會刻意在主講者全部講完之後,沉默一會兒,爭取一點時間調整呼吸,沉澱那些過high的情緒,也給對方機會重新彙整論述,如果這是個請求行動的邀約,大約會在此時被再次提出,如果沒有,便是適合釐清的好機會,我會說:「我整理一下喔,剛剛我聽到了xxx,所以你希望xxx,然後接下來需要做xxx?」

有趣的是,在經過自我冷卻之後,這樣的對談反而會讓一切回到理想的軌道,逐漸收攏To-Dos,而不是馬上承諾Can Do。所以,工作上,我現在會這麼運用「等待」策略:

1. 耐心聽別人把話講完,中間不亂打岔,也不過度反問衍伸更多問題 (過度反問時常會偏離主題,也容易激化情境,最後落入發起或承諾的陷阱)
2. 引導對方把需求講清楚,你需要怎樣的幫忙?是需要討論還是執行?是需要微調還是全盤打掉?在對方說得夠清楚之前,先別忙著回應「yes」或「no」。
3. 適度的沉默,能夠幫助彼此重新檢視談話的目的、回歸各自的立場,盡量爭取後發,多觀察每個人的回答,有時會意外發現hidden agenda,讓自己在必須發言的時候,是承接地氣而非天馬行空的。

那麼,如果迫於情勢或角色,不得不接收指令、也必須身先士卒表態呢?多年的失敗經驗,教給我的tips是,接收指令前,確認雙方對於需求的認知是相同的,把能夠達成的底線講清楚,不勉強自己過度承諾;發言前後,我也開始嘗試Marry Ann老師線上傳授的「書擋法」:

1. 在開頭與結束,分別詢問yes/no的問題,我口袋中好用又假掰的起始句,通常是:「我有個不大一樣的想法,大家願意借我五分鐘嗎?」禮貌請求對方傾聽你的意見(也技巧性地讓生產者的薦骨切換成開啟狀態)。
2. 簡單扼要地說明自己的看法,濃縮在三點之內結束。(因為無法保證對方的薦骨能夠維持開啟狀態多久)。
3. 收尾前,多加一個反問性質的句點,「這個觀點,我這樣解釋,夠清楚嗎?」確認對方是否接收得明確,如果答案是否定的,也不用灰心,至少多收穫了下一輪對話空間。

薦骨、意志力、根部中心的三大皆空,我曾視「等待」為職場魯蛇,但過了好幾年橫衝直撞、錯誤借電的生活,逐一冒出的身體警訊,讓我不得不省思「等待邀請」的高大尚策略,才是我需要關注與實驗的戰略。

在困擾我最久的初始習題,以下是我的發現:職場難免抉擇,也不可能避免決策,當這些終於來到你面前,拿出自備的反射鏡就對了啊,我們無法「發起」,但總能「發問」吧,透過「發問」,這些抉擇與決策都能夠在探測燈下,展現原始的面貌,使我們得以看清自己該扮演的角色。

我們的設定,天生不帶電,卻內建引導光源,經由「發問」的練習,不只引導他人該如何與你共事,長久以往,也能間接引導對方發起正確的邀請。

專注「等待」,不光只是在等,是凡事不著急謀成,先圖心穩,也是洞察事理風向,起風再行,這個發酵醞釀的過程,使我們熟成。將來開罈,大家會明白的,有些人,有些事,值得等。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被職場耽誤的人類圖初心者,也是不帶電的投射者, 據人類圖的分類,天生不是
View all posts